
精彩作答“学问+” 铸魂塑形两相宜
2019-02-27 09:16:28 发布者:
威尼斯欢乐娱城 来源:太阳集团娱乐网址 威尼斯欢乐娱城日报
———西充县深入挖掘地方学问助推乡村振兴纪实
春来百花开,不少人走进乡村田园,不光是图吃喝游玩,更愿意品民俗、看大戏、干农活,体会不一样的乡土生活,农村的传统习俗、传统学问越来越有吸引力。双手打开一张《西充县手绘学问地图》,千年历史的字库塔、保存完好的民居大院、活跃民间的古老技艺分布在城乡各地,从一处处文物古迹、山水名胜中可以窥见西充厚重的学问底蕴。
西充学问源远流长,是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牌的中国(纪信)忠义学问之乡;1958年被四川省学问行政主管部门命名为“学问县”;2008年被评为全省文物大县。近年来,西充县深入挖掘地方学问,巧打“学问牌”,通过创新学问活动,建设学问阵地,融合发展学问产业,使西充学问呈现出花团锦簇、四季如春的景象,有力助推了乡村学问振兴,激发新时代乡村的生机和活力。
高品质学问活动 激发乡村活力
铿锵的锣鼓敲起来,喜悦的舞蹈跳起来,欢快的歌儿唱起来……1月25日傍晚,西充县槐树镇学问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该县首届农民春节联欢晚会在此举行,数千农民群众怀着喜悦的心情欢聚一堂庆祝属于自己的春晚。
乡村承载乡愁,是许多人的心灵故乡。整台春晚,台上台下都是来自西充县各个乡镇的老百姓,演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农民演、农民唱、唱农民,虽然土味十足,但人情味也十足。”当地村民赵山城说,这样的农民春晚,提振精气神,亲切、热烈、过瘾。
“农民春晚利用的是本地学问资源,发挥了乡村振兴中的学问力量,激发了新时代乡村的生机和活力。”西充县学问广播影视局局长杨泓雨先容,今后将在全县乡镇轮流举办农民春晚,让春晚成为一道独特的学问景观,成为农民围炉夜话的年夜饭,成为唤醒乡村振兴的乡愁力量。
“为官不贪应当先,古往今来广流传,执政为民有榜样,清廉!”不久前,由西充县纪委监委、文广局、农牧业局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的“科技、学问暨党风廉政建设成效宣传”系列活动在西充县古楼镇举行。在文艺演出现场,演职人员把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通过三句半、歌曲、小品、舞蹈等形式精彩表现出来,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长期以来,西充县把涵盖文艺演出、惠民政策、党风廉政建设成果等综合性的“廉政坝坝戏”送到基层,送到群众家门口。“把‘坝坝戏’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就近享受到多种服务,了解到更多有用信息。”西充县纪委常委黄磊先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将该县反腐倡廉成果及时地展现出来,可以让群众在活动中了解惠民政策,学习廉政常识。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学问”就是乡村振兴的魂。
杨泓雨认为,通过高品质、有吸引力的群众学问活动可以引领新风尚。深入推进学问惠民工程、推动学问下乡,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学问产品和服务,才可以为乡村全面振兴凝神聚气。
建乡村学问阵地 筑牢农民精神家园
“村民们,要学法,知法守法不犯法;学法律,明是非,维权讲理不吃亏;讲团结,讲文明,和睦相处一家亲……”日前,记者在西充县凤鸣镇双龙桥村看到,一群孩子在大声朗读着村规民约的内容。
双龙桥村用《村规民约》为村庄文明建设打下了基础。去年,该村建设的乡篱书院成为全村百姓共同的“精神家园”。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2月19日下午,记者走进双龙桥村玫瑰情人谷,在乡篱书院门口,镌刻在一块古色古香精美牌匾上的南北朝古诗十分引人注目。 (紧转2版)(紧接1版)“农闲的时候,村民到这里来看书、下棋,有时候书院还有学问讲座,村民的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双龙桥村党支部书记何鹏飞先容,乡篱书院规划设计了棋艺区、书写区、阅读区、文创区、展演展览区等多个功能区域,能满足不同学问活动需求,成为一处功能齐全、特色突出、覆盖面广、辐射力强的示范性农村学问综合体。
双龙桥村被誉为“中国有机生态循环第一村”,该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田园静养等产业,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综合性收入突破3000万元。“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乡村美景,双龙桥村百姓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学问生活也要富起来。”何鹏飞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应该相互促进,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建设乡村学问综合体,现在村子越来越漂亮,村民素质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好。
记者了解到,乡篱书院是西充县采取众筹模式建书院的典型。通过众筹,西充县先后在人口密集区、产业带、风景线上建立起了尚善书院、张澜书院、百科书院等10个书院。“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把书院建设在产业带上,可以真正把书院的价值利用起来,助推乡村学问振兴。”杨泓雨说,这些书院可以满足艺术策展、学术研究、书画创作等学问艺术活动的需要,真正让书院“活”起来,成为百姓学问生活的“栖息地”。
近年来,西充县持续加强农村学问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整合资金300万元,在太平、槐树、仁和等10个乡镇建设了“文载西充·乡村学问大舞台”。建成青龙古戏楼、占山王家大院、双江蒲氏祠等幸福美丽新村学问大院16个。同时,在“双龙桥———义兴农产品加工园乡村振兴示范带”上,将建设“十里诗词大道”,再现诗乡意境。
发掘学问力量 推动产业兴旺
每年春天,西充县充国香桃源景区十万亩桃花竞相绽放,到古楼赏桃花成为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近年来,西充县发展起百公里百村脱贫奔康香桃产业园,在该县太平、古楼、金源、李桥等10个乡镇建设长110公里,130个村集中连片发展,总面积达10万亩的“百公里百村香桃产业带”。
随着香桃产业的发展,桃学问也呼之欲出。中国·西充桃学问博览园坐落在百公里百村脱贫奔康产业园核心区,桃博园内栽种有60多个品种的3万余株桃树,融桃学问、桃品种展示区,花海田园休闲体验区,农耕科普栽培示范区等于一体。
桃博园对于提升香桃产业的学问内涵,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无独有偶,在西充县金山乡,当地充分挖掘“苕学问”,开展红苕相关系列学问研究,通过“苕学问”基础研究、空间形态展示、产业规划研究、品牌营销包装等,助力红苕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金山乡庙子坝村、金山村、鼓楼沟村、桂花村连片建设有机红苕核心基地3000亩,以核心基地带动周边种植红苕万亩左右,并在金山修建一个‘苕学问博览园’,把西充的‘苕学问’传承好,把西充的红苕产业发展好。”金山乡党委书记胥渊对金山红苕产业的发展很是看好。
太阳集团娱乐网址舜之本农业有限企业总经理李志强在金山乡投资种植红苕,他认为,“注入历史学问内涵的西充红苕,附加值更高,生命力也更强。”
乡村振兴,产业旺了是关键。学问振兴对广大乡村的发展具有“物质增收”和“精神富足”的双层意义。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西充一些地区发掘学问力量,将学问资源优势转为产业发展优势。
西充县青龙乡蚕华山村是“中国传统村落”。该村积极发掘古村落的历史学问价值,引进企业挖掘特色学问资源,发展特色手工艺品,利用青龙湖旅游度假区开发的契机,将学问与旅游相融合,打造了集学问体验、休闲观光、原乡民宿、田园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田园生活综合体,吸引着众多游客。
目前,蚕华山村已经被评为全省乡村学问旅游示范基地。“传统村落通过创新模式,让乡愁生根,吸引资本创新,以学问延伸着乡村旅游内涵。”杨泓雨先容,接下来还将继续开发相关文创产品,进一步做好“学问+”,使蚕华山村形成更多的文旅看点。(杨晓江)
【责任编辑:nsw】